新華社銀川2月11日電(記者 許晉豫)在農村,一年四季“無休”的工作并不多,養牛便是其中之一。11日已是大年三十,養殖大戶洪全成仍像往常一樣早起喂牛,給溫水槽加熱,把養殖場里的150多頭肉?!八藕蚝谩笔撬刻斓念^等大事?!鞍盐茵I著也不能把牛餓著!”洪全成笑著說。
今年33歲的洪全成是寧夏固原市涇源縣興盛鄉上金村的返鄉創業青年,2017年,原本在銀川等地打工的洪全成返鄉養牛。第一年,滿懷創業熱情的洪全成卻被迎頭澆了一盆冷水。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興盛鄉上金村的返鄉創業青年洪全成(左)在接受記者采訪(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以前村里家家養牛,本以為養牛沒啥難的,結果因為傳統的養殖模式、疾病防控跟不上,頭一年創業就虧損了30多萬元,本錢基本賠光了?!焙槿芍钢龅募訙厮壅f,啥是傳統養殖模式,簡短說,以前牛冬天喝冷水,現在能喝上溫水,這一個變化就能讓牛每天多增重0.8公斤。
老路走不通,洪全成只能到區內外的大型養殖場“取經”,學習飼料配比、提高母牛繁育率,引入品種更好的安格斯牛。在產業貸款的支持下,兩年間,洪全成的肉牛存欄量達150多頭,牛場內是清一色的安格斯牛。洪全成還成立了培訓基地,為周邊農戶提供肉牛高效養殖等培訓。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興盛鄉上金村村民在洪全成的養殖場打掃牛棚(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在洪全成的帶動下,上金村部分觀望的村民也開始加入養牛大軍,在洪全成牛場打工的舍海亮便是其中之一。來到舍海亮家的牛棚,除了去年購買繁育的10頭肉牛,這里還有一頭10歲高齡的“功勛”老黃牛,它曾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壯勞力”。舍海亮說:“以前養牛是為了種地,從沒想過靠它掙錢。去年下半年賣牛的收入有2萬多元,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比外出打工劃算?!?/p>
養牛并非只是埋頭苦干,還有與時俱進。去年疫情期間活牛交易市場關閉,上金村的部分養殖戶還學會了在網上找買家。養殖戶于秀學通過直播線上賣牛,截至目前售出肉牛300多頭。于秀學說:“最開始只是試著看,沒想到效果很好便堅持了下來,買家都是周邊縣區的農民,網上交了定金,第二天就能送貨上門?!?/p>
這是寧夏固原市涇源縣興盛鄉上金村返鄉創業青年洪全成的養殖場養的安格斯牛(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這是寧夏固原市涇源縣興盛鄉上金村返鄉創業青年洪全成的養殖場養的安格斯牛(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2020年,上金村成為肉牛養殖示范村,“趕著黃牛去致富”正在成為現實。不只是上金村,肉牛產業還是涇源縣的富民產業,截至去年7月,涇源縣肉牛飼養量達12.8萬頭,全縣實現了“人均一頭?!?。去年,肉牛產業被寧夏列為重點特色產業之一,它不僅是寧夏的“脫貧?!?,今后還要成為“致富?!?。
“這些年政策好,種草養牛都有補貼,加上肉牛行情好,好多人靠養牛脫貧致富。目前農村的肉牛養殖主要是農戶散養,科技含量比較低,但在養殖大戶的帶動下,特別是部分散戶養殖規模擴大后,養牛從副業變主業,農村將出現一批新的‘牛專家’,養牛的前景好著呢!”洪全成笑著說。(完)